出版商如何面對科技平台的氣功: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科技平台在數位時代不斷地對傳統媒體產生影響,其中以人工智慧(AI)的崛起尤為顯著。這種技術的進步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獲取資訊的方式,也極大地影響了出版商依賴的商業模式。隨著Google等科技巨頭不斷調整其演算法,出版商從中獲得的流量和點擊率逐漸降低,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Google近期在一次報告中指出,其AI綜合分析功能不僅能夠促進更多查詢,也能增加高質量的點擊。他們認為,這對出版商來說是一種更好的流量模式,然而許多出版商卻感受到與之相反的不安。Google此舉顯得不僅自以為是不合時宜,更像是一種無視於出版界感受的姿態。
不僅如此,科技平台常以柔化語言來重新定義一些重要的指標,例如把提升流量改說成提高流量質量。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科技平台的盈利模式有利,但對於追求實際點擊量的出版商來說卻是一種損失。
注意指標的重塑
科技平台經常會強調所謂的“合理使用”或“公平市場價值”,然而這些詞語背後隱藏的現實卻往往不那麼美好。例如,AI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出版內容被大量抓取,然而這些內容的原始創建者卻未必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這類合約通常不是真正的諮議,而是平台單方制定的條款,出版商只能被動接受。
應對策略
不少大型出版商如《紐約時報》和Gannett已經開始聘請專家解析這些繁複的合約細節,旨在確保在與科技平台的博弈中取得相對的優勢。不過,許多中小型出版商卻因為既無資源也無足夠的商業籌碼而顯得舉步維艱。
隨著AI技術的影響日益加深,不少出版商選擇接受短期利益,但對於長期問題仍持觀望態度。這些短期的收益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燃眉之急,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只有部分有能力的出版商才能夠透過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合同獲得相對公平的回報。
結語
科技平台對於高質量內容的需求將持續存在,但在掌握話語權方面的主導地位顯然不會輕易變更。出版商在面對這樣的挑戰時,應該更加注重運用自身數據,而非完全依賴這些科技平台提供的指標。此外,對於平台廣告或演算法的變動保持高度警惕和理性應對,才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