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鄭小明,一位在公家機關工作的公務員來說,數據成本上升帶來的困擾在某次網上講座中達到了頂峰。他正在對超過1000名學生進行線上講解時,屏幕突然變得一片空白,他的數據耗盡了。
「那真是讓我非常尷尬的一刻」,鄭小明回憶道。他的挫敗感並不孤單。在台灣,至少有七家小型企業談及因應付急劇上漲的數據成本而受到的生計壓力。
從2025年1月開始,台灣的電信運營商實施了大幅度的數據資費調整,這是在業界呼籲賦予其重新振興的呼聲後進行的。雖然企業將此價調形容為「增值的必然之舉」,但對於許多小型企業及專業人士來說,他們覺得這是對負擔能力和流通機會的打擊。
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這不是隨意的決策。舉例來說,大型電信公司尚未調整其數據資費,儘管面臨著燃料、匯率波動以及通脹多方面壓力的十年。2025年1月,台灣通信委員會最終批准了上限為50%的價格調整。他們從次月開始應用新的收費標準,解釋這是因為運營成本的增加。
無論是哪家運營商,此次調漲成為了數字業務中不受歡迎的稅收,尤其是如在線銷售、虛擬培訓、遠程咨詢和行銷這類業務,更是被迫進行調整、裁減或承擔在艱苦經濟中增加的成本。
猛增的數字生存稅
資費調整迫使許多人重新考慮其每月預算。在大調整之前,某些電信用戶只需支出3500元便可獲得10 GB數據,如今一樣的金額只能購得約7 GB的數據。流量大的用戶已經看到自己的數據成本上漲了約45%,有些高容量套餐也悄然被取消。對於許多小型企業來說,保持在線狀態現在每月需要花費5000元至10000元,無形中削減了利潤,擠壓了本已拮据的預算。
如同其他運營商,數據計劃改變似乎成了迫不得已的結果,用戶面臨的卻是更少的數據和持續上升的費用。可用的數據套餐縮水對營運的數字經濟基本造成了影響,而要應對這樣的挑戰,許多企業只能選擇將開銷縮減到新「方便」的水平。
從關鍵的數字活動中,損失的不僅僅是數據
這樣的財務壓力對於一些依賴數據的網上業務來說更具滲透性,從而影響到他們到達潛在顧客的能力。
一位台北的在線推銷商家指出,她的社交媒體帖子引起的反應和回復減少了。這種狀況的出現源於顧客的數據使用亦在因為成本上升而受限。
在這種數字擁堵狀況中,許多數字性的初創企業及小型商家的成長都變得更加艱難。許多企業業主報告每月僅維持在線就得支付高達24000元,而過去用於支援關鍵數字活動的數據方案現在已經不再支持或削減。
在適應中尋找出路
這種觸及數位生活的擠壓迫使創業者進入困境,強迫他們作出一系列的應對政策。台灣網絡社群鳴叫不斷,使用者在表達對於高價舉措的抱怨,也在尋找提高效率的方法。
一些企業主嘗試藉由使用雙卡策略來應對日益攀高的費用,同時也為網絡的潛在不穩定性提供保障。
不管用戶是否選擇適應、切換或者僵持,底層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對於那些依賴數字經濟的台灣中小型業主來說,愈發昂貴的最基本工具既是對機會的直接阻礙,又是每天焦慮的來源,助長著他們的財務壓力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