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稅政策的波動已經開始對許多品牌的供應鏈多樣化策略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美國政府不斷調整對各國進口產品的關稅,企業的生產與採購策略也不得不隨之改變。在這種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品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才能有效地平衡成本與風險呢?
近期,由美國政府施加的關稅政策起伏不定,給品牌造成了困擾。有些企業試圖通過移轉生產基地來降低風險,比如將生產從中國轉向印度、越南等地。然而,這樣的嘗試往往面臨著新關稅政策的挑戰。例如,針對印度進口產品的關稅從25%直接翻倍到50%,使得不少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其供應鏈策略。
以知名的線上零售商Joe & Bella為例,該公司曾計劃將部分產品的生產移至印度以降低成本,但在新關稅政策宣布後,他們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甚至選擇將生產全部遷回中國。這一決定凸顯了企業在面對政策不確定性時的無奈,因為供應鏈對於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影響企業的利潤。
而對於那些希望將部分生產移至巴西的企業,情況似乎更為棘手。美國宣布對巴西加徵40%的關稅,使得包括Steve Madden在內的多家公司計劃被擱置。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服裝製造商則試圖將生產轉移至孟加拉國、瓜地馬拉等地,然而這樣的調整往往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高昂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優雅珠寶通路商Haus of Brilliance的創辦人也感受到了來自政策波動的衝擊。大多數商品依賴印度進口的他們,如今面臨著高達50%的進口關稅,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其供應鏈選擇。儘管將生產轉移回美國無法經濟化,但印度的關稅費用已經讓購買成本大幅增加。
儘管如此,對於某些企業來說,供應鏈多樣化仍是有價值的策略。比如Net Health Shops透過策略性調整,逐步將大部分生產從中國轉至越南和印度。儘管印度的關稅增長無法逆轉,他們仍認為這一多樣化策略在長期上具有效益。此外,品牌如Kuru Footwear也試圖將其製造基地擴展至多個國家,以分散風險。
然而,這樣的努力往往因政策的瞬息萬變而複雜化。特朗普政府決定提前中止以800美元以下進口貨品免稅待遇的規定,使得Kuru等品牌不得不面對不斷增長的關稅成本挑戰。對於許多希望利用該制度盡可能降低成本的企業來說,此舉無疑是一次猝不及防的打擊。
這一情況表明,企業在面對關稅風險時,長期策略的制定顯得尤為困難。企業不得不在短時間內應對不斷襲來的政策變化,這對於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最終,穩定而可預測的政策環境對於企業能否制定並執行成功的供應鏈管理策略至關重要。當政策能穩定支持企業的長期規劃時,供應鏈管理才能真正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利器。